近日外电报道,为应对来自中国的安全威胁,特朗普的国家安全团队正在讨论让政府来主导美国5G网络的建设。尽管美国政府随即出面澄清,表示目前还没有计划打造联邦超高速5G无线网络。但此消息仍引起全球关注。
在这个时间点爆出消息,恐怕与美国政府内智囊团想在5G时代夺回全球电信业的主导权有关。长期以来,国际电信业有美欧两套国际标准。进入21世纪后,中国挤进了国际电信标准制定圈,迅速成为领导全球电信业的第三极。
美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傲视全球,但其电信业相对弱势。特别是中国加入战局后,形势更是急转直下。在3G时代后期,美国为摆脱电信业竞争的颓势,将WiMAX强推成国际电信标准。令世人没有料到的是,在中欧的联手下这场大戏三年就谢幕了,摩托罗拉没落,华为意图收购其移动事业部,但被美国政府阻挠,最终这个部门还是被联想收购。中国电信业的发展速度很快,华为和中兴占据全球近一半的电信设备份额,国内电信市场也是遥遥领先的第一名,在国际竞争时大占优势,成为三足鼎立中最粗的那一条,而美国那条腿反而是最细的了。
在迎接5G方面中国更是早做准备,2013年由科技部、工信部、发改委联合成立了IMT2020(5G)推进组,并指导华为、中兴、大唐等电信企业在全球最大的5G试验场北京怀柔进行了两轮测试。爱立信在第一轮测试就加入。第二轮测试刚结束不久,中国政府表扬了英特尔,现在第三轮测试慢慢的开始。为什么国外电信业巨头纷纷加入中国组织的5G试验?这是因为电信业有“标准排他”的特点,跟对了标准就能顺风顺水赚大钱,跟错了标准就会血本无归只能从头再来,“5G标准看中国”并不是自夸,而是国际电信业的共识。
如果让这种局面发展下去,中国主导5G的局面就会如期出现,这当然是美国所坚决反对的。那该怎么去办呢?国有化或是解决之道,政府主导整合全美的电信相关企业,整体规划、分工合作、形成合力,还真有可能重新掌控国际电信业的主导权。
但时间不等人,国际电信联盟规划2020年进入5G时代,现在只剩不到两年时间,中国马上就要搞5G预商业化。美国直到现在才搞基础电信国有化,怕是“临上轿子现扎耳朵眼——有点来不及了”。
基础电信网络建设是项牵一发动全身的大工程,国有化是对原有体制的重大颠覆,从后续反应来看阻力非常大。特朗普任命的联邦通讯委员会主席帕伊就持坚决反对态度。每逢要增加军费,美国议会就会抛出“”,网络安全风险隐患也是如此,都是常年使用的借口而非目的。
国际电信业主导权是综合国力的晴雨表,是国家持续快速地发展的基础之一,也是大国之间竞争的焦点。一些美国官员已经意识到了主导权危机,为争夺优势甚至不惜改变所有制体制,5G的国际竞争将会慢慢的激烈。
市场研究机构TrendForce最新数据指出,2017年中国IC设计业收入将达到200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2%。2018年中国IC行业还将增长20%左右,营收预计将达到2400亿元人民币。
2017年中国IC设计行业收入排名方面,大唐半导体将退出前十名,而WillSemi(韦尔半导体)和GigaDevice(兆易创新)以其强劲的收入表现进入前十名。
此外,由于麒麟芯片的普及率逐步的提升,海思半导体的年收入增长达到了27.72%,其母公司华为的手机出货量也在增长。
Sanechips(中兴微电子)的核心业务是为电信应用设计集成电路元件,在扩大其产品范围后,收入同比增长33.93%。
华大半导体得益于公司丰富的资源,开发了智能卡、安全芯片、模拟电路、新型显示器等多种产品,2017年收入首次超过50亿元人民币。
在指纹传感器市场,Goodix(汇顶)的收入增长了25%。GigaDevice首次进入前十名单,得益于在NOR Flash和32位MCU市场的出色表现,2017年收入将增长40%以上,达到20亿元人民币。
工艺方面,技术慢慢的提升,中国IC设计厂商也慢慢变得多地使用更先进的工艺,例如海思已经在其高端手机中采用了10nm技术。
TrendForce预计2018年中国半导体产业将保持高速增长态势。物联网、人工智能、汽车电子等创新应用带动了对集成电路产品的需求增长。
2018年1月25日,LG电子公布了2017财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其营收和利润均有较大增长,但LG移动部门亏损较为严重。财报显示,2017年第四季度,LG移动部门亏损达1.9亿美元。2017年LG手机销量为1390万部,较2016年下降1%。
值得注意的是,自2015年第二季度开始,除了在2017年第一季度实现了小幅盈利,LG的手机业务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中。
对此,LG公司表示,华为、OPPO、vivo等中国手机厂商的崛起,以及零部件成本的上涨都是造成亏损的原因。2月2月《中国经营报》记者来到LG北京办事处,一位LG北京办事处代表坦陈“手机业务退出中国了”,未对记者的采访予以置评。
据市场调研机构Canalys分析师贾沫介绍,目前,北美是LG手机最大市场,约占45%,其次是拉美市场,将近20%,其余市场包括欧洲和亚太地区,如韩国、印度、日本、澳大利亚等。
在北美市场,面对三星、苹果等竞争对手,LG手机高端产品表现欠佳,在美国的中低端手机市场中LG占有率稍高。不过,在这一市场中,2007年就开始在美国销售手机的中兴势头十分强劲。
从拉美市场来看,联想收购摩托罗拉以来,凭借着摩托罗拉原有运营商和渠道的优势,联想手机获得了不少的市场份额,华为、中兴、TCL在拉美市场也有不俗表现,这些厂商都对LG构成了威胁。调研机构CounterPoint数据显示,2016年第三季度到2017年第三季度,LG手机在拉美的市场份额从10.4%下降到了9%。
而在欧洲市场,华为的竞争力更加明显。“当初LG、索尼在西欧中低端市场都曾经拥有很大的占有率,华为进入欧洲以后,以更大的市场投入和更具竞争力的产品战胜了这两个品牌。而且华为在渠道方面也建立起了优势,比如大多数运营商与华为有基建方面的合作,这利于华为手机产品进入运营商渠道。”贾沫对记者这样说道。
同时,华为也越发重视品牌升级,市场研究公司GfK数据显示,2017年1至10月,华为高端品牌荣耀在芬兰、俄罗斯的市场份额排名已进入前三。
亚太市场方面,LG的表现分为两种情况。在南亚、东南亚等发展中地区,走中低端路线的LG手机,被小米、OPPO、vivo等中国品牌挤压严重。小米在印度市场的表现尤为亮眼,数据显示,2017年上半年,小米在印度的业绩同比增长率高达328%。
而在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LG在高端手机市场依旧保有一定的占有率。不过贾沫指出:“这些地区的市场规模有限,并且市场相对更加固化,华为、OPPO等也没有投入很大精力去开发市场。”
中国手机厂商在海外市场的快速增长已是明显趋势。据市场研究机构CounterPoint数据,2015年第2季度至2017年第2季度,中国手机品牌全球市场份额从39%上升到了48%。市场调研公司IDC发布的2017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机销售数据显示,总销量排名前五的手机厂商分别是三星、苹果、华为、OPPO、vivo。中国一线手机厂商海外发货量大幅增长的同时,一加、魅族、传音等品牌在国际市场也有不俗的表现。
“今年中国手机海外市场占有率仍会快速增长。”第一手机界研究院院长孙燕飚对本报记者做出了这样的预测。
在竞争对手的强大攻势下,LG手机自身的问题也不可回避。“从外观设计上,LG手机找不到消费者真正喜欢的那种感觉,系统也不好用。”知名数码博主“搞机圈的那些事”对本报记者这样说道。
孙燕飚则指出:“LG近年来没有重大技术创新,尤其是没有自己的芯片,同时由于产量、销量不够大,很难构筑产业链优势。因此,其高端机渐渐失去竞争力。”
2017年,LG发布的年度旗舰机型G6就是很典型的例子。G6手机配置的是高通的骁龙821芯片,而同期的竞争对手三星Galaxy S8则使用更新一代的骁龙835芯片,G6明显处于劣势,这也对其销量产生了不利影响。
而当时LG之所以当时没能拿到高通的骁龙835芯片,就与其产量规模不够大有关。“高通更倾向于把第一批高端芯片给到他们以往合作更牢靠的合作伙伴,如三星、小米等,这些手机厂商的订单量足够大,品牌也足够强。相比之下,LG手机处于劣势。”贾沫向本报记者这样解释道。
失去中国内地市场,正是LG手机产销规模增长乏力的一大原因。在前几年的3G、4G时代,LG手机没有把握住机会,经营惨淡,被性价比更占优势的中国品牌超越。2017年LG的G6手机没有在中国内地正式发售。
孙燕飚强调:“LG手机虽然在欧美日韩还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但从全球来看,中国内地市场非常重要,因为这一块市场太大了。”
同时,成本的上涨也会不可避免地给LG手机带来压力。本报记者从多位业内人士处了解到,近年来,全球手机元器件价格不断上涨,各个厂商的手机均价都在提升。在这种形势下,强调性价比的中低端手机受到的不利影响会更大。
2018年LG新款旗舰机型的发布时间已经推迟了数次。2018年三星的Galaxy S9和S9+将在2月底召开的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上亮相,而LG则表示届时不会推出新旗舰机型。
业内人士推测,其原因可能还是与LG在供应链方面遇到的问题有关。“2017年G6的前车之鉴就说明,如果不采用最新一代的芯片,手机在同档位产品中就会缺乏竞争力,2018年LG如不能在第一时间得到高通最新的骁龙845芯片,新机的发布时间可能就会推迟。”贾沫说道。
同时,持续的亏损也让市场对LG的手机业务表示担忧。韩联社引述韩国业内人士的消息称,LG移动部门或将取消高端手机业务。不过,LG一名高管表示:“我们仍在做最大努力,希望能存活下去。”
那么,LG会不会放弃高端手机业务呢?截至本报发稿,未得到来自LG方面的回复。
在行业人士看来,索尼的情况与LG类似,同样都是曾经风光无限的品牌,而今在苹果、三星和中国厂商的攻势下,市场份额也大大萎缩,移动业务也成了索尼公司整体业绩的拖累。
但索尼并没有放弃手机,索尼CEO平井一夫甚至有此言论:“所谓的行业大洗牌基本上每十年就会发生一次,洗牌过后,人们交流的方式会发生巨大变化。如果索尼不继续坚守智能手机业务,下次洗牌时连入场券都没有了。”
如果坚守市场,能否有机会东山再起呢?贾沫认为:“这种策略也不一定有效,因为如果手机厂商的规模上不去,他在供应链和渠道方面的掌控力都会逊于竞争对手,再想超车也会很难。”
而且,“你无法预计下一次洗牌的时间和突破点,也无法预计自己是否能坚持到那时。”智能手机行业资深从业人士对记者表示,5G和全面屏等广为关注的新概念未必能带来行业格局的大变,只有在某项新技术方面实现独家突破才能给公司的行业地位带来明显改变。
虽然前景并不明朗,但智能手机在LG整体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LG电子CEO乔晟金曾对外界表示,智能手机在LG的智能家居和互联汽车等未来重点业务上有着重要作用。
同时,LG还是手机屏幕的大型供应商,贾沫对记者指出:“与索尼类似,维持手机业务,对于LG保持在手机原配件市场的地位以及科技实力有很大帮助,所以LG不会放弃手机。”他也指出,LG手机可通过优化产品线、提供更有竞争力的产品来吸引客户,从而减少亏损。
苹果发布了该公司截至12月31日的2017年第四季度(2018财年第一财季)财报。财报显示,苹果第四季度营收和利润都达到了史上最高水平。其中,iPhone的销量是7900万部,比业界预期的要低了一些,其中带来的营收为615.7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543.78亿美元增长13%。尤其是净利润为200.6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178.91亿美元增长了12.2%。
苹果利润上涨iPhone销量下滑的原因很简单,其一,像库克所说,今年1月,苹果设备的活跃安装规模基数已经达到13亿,因此这驱动了苹果的软件营收规模大幅上涨。另一方面是iPhone X带来的巨大利润,从物料成本清单表可知,单部iPhoneX的BOM成本总价为412.75美元,约合人民币2700元。但高配版近万元。
而过去,iPhone7物料成本是1600元左右,但高配版售价是6000元左右。单机物料成本提升1000元左右,利润提升4000元。每款iPhone X的利润已经接近过去两款iPhone系列产品的利润,因此,iPhone X只要销量能是过去iPhone销量的一半,就能在利润上达到持平。iPhone X尽管在最近一段时间销量开始显得后劲不足,但在降速门之前的第四季度,由于在OLED屏幕产能不足、极度缺货的炒作下,导致大量黄牛与果粉抢购,iPhone X销量依然不俗。而在iPhone X价格高企的情况下,也有大量用户选择了iPhone8、iPhone8 plus。根据调研机构Counterpoint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在2017年Q4季度,美国市iPhoneX与iPhone8/8Plus的销量比为2:1。
但第四季度销量与利润情况并没有持续下去,在2018年第一季度iPhone X明显出现了后劲不足,据早前日经新闻的消息称,苹果已经要求供应商将今年一季度的产量从去年11月的4000多万部削减到2000万部。
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下滑的趋势还在持续,根据Strategy Analytics的数据,全球第四季度智能手机的出货量同比下降了9%,为历史最大降幅。但从2018年来看,这种下滑趋势很难扭转,除非出现革命性的手机产品,而苹果一贯的小修小补的模式很难说服大规模的用户去换新机。iPhoneX后续产品如果不能做到更大的创新性与差异性,那么消费者可能会更倾向于价格更低的iPhone系列产品,或者说,它的超高定价也会给予竞争对手以更多机会去抢夺市场份额。如果苹果未来要在更多iPhone上普及全面屏设计,那么全面屏的iPhoneX相对于未来其他全面屏的iPhone的优势就会基本丧失。那个时候,iPhoneX也再也无力维持它的超高售价。
就像笔者此前分析,如果苹果未来要将iPhone X停产来为全面屏普及铺路,那么它的价格回到6000元档的可能性是比较大的,因此,它当下的利润增长趋势也不具备可持续性,对于苹果来说,它必然需要在市场份额与利润之间做出选择。
根据Counterpoint的数据,中国手机用户的换机周期平均为22个月,全球市场的换机周期是21个月,这必然压制新机的销量。
与此同时,今天的Android阵营早已今非昔比,其系统体验大幅提升,而苹果却遭遇让旧iPhone变慢的降速门。两相对比,其品牌溢价与用户口碑层面均遭遇了损伤,从当下iPhone X后劲不足的趋势看,这将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苹果在2018年一季度的营收。
因此从未来看,苹果当下依然在严重依赖iPhone硬件销量的模式会走的越来也会走的越来越艰难。尽管苹果不断推出了iPad、AppleWatch、HomePod等智能硬件,并且过去一直在资本市场强调软件营收的增长。但从苹果的营收构成来看,iPhone的硬件营收占比一直达到近60%。而在2017年第四季度,iPhone 在第一季度营收615.76 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543.78 亿美元增长13%。而且总营收中占比达70%。iPhone在苹果营收构成中,占比越来越高,一方面依然是iPhone X超高利润立下战功,另一方面也意味着苹果一旦依赖硬件营收的路子越来越难走,苹果未来的增长则充满着不确定性。
对于苹果来说,由于拥有iOS操作系统以及在硬件产业链的上游话语权,挤牙膏式创新赚更多钱是当下稳妥的选择,但从未来看,它依赖这种模式已经在持续透支消费者对其新品的期待感与兴奋感。这可能导致苹果的超级周期逐步走向失灵,一般而言,在超级周期年,一般来说,苹果在第四季度iPhone销量是全年最高的,而且销量涨幅相对较大的。
但在过去一年的第四季度,即便是苹果拿出了近年来革新最大的iPhone X,而且是恰逢苹果的十周年,并加上iPhone8/8plus共三款新品,并且在美国,运营商曾推出买一送一的优惠,但苹果依然没有在销量上做到增长,这意味着,苹果接下来的路,越来越不好走了。
而从iPhone X这个大招出了之后,按照苹果的升级惯性,在产品的创新层面,或陷入一个较长的缓慢优化小幅升级的窗口期,因此,某种程度上说,iPhone X与iPhone 8是给了国产手机一个跃进的契机,而降速门之后,苹果iOS生态系统对Android防御能力也不容乐观,从这个角度来看,苹果当前的利润虽然可观,但从未来趋势来看,它很难维持这种利润的稳定性,它可能会丢掉更多的市场份额,而如果价格回调,毛利率的不足会降低利润增长的预期。
毕竟,iPhone X的存量用户需求已经消化了不少,而从苹果越来越强调软件营收为另一大增长引擎的战略发展趋势来看,苹果未来应该权衡利润与市场份额之间的关系,做大软件营收而不过度依赖硬件利润才是健康的营收模式。而此前消息传出iPhone X停产,也是苹果可能将高端旗舰价格回调的一个信号。对于苹果来说,如何维持接下来一个季度的销量与利润,已经变得越来越艰难。
位于美国波士顿的初创公司Lightelligence,刚刚获得了100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Lightelligence这家公司主要利用基于光学的新技术,来加速人工智能的工作负载。
Lightelligence通过所谓光子电路的新兴技术来加速信息处理,光子电路是电子电路更有效的替代方案,进行计算的不是电子而是光子。
电子通过铜线传输时会产生热量,而光子传输时不会产生热量,而且损失很小。Lightelligence创始人兼产品副总裁Paul Xie表示,光计算更为节能。
在云计算环境中,这一技术可以加速深度学习的训练和推理。边缘设备也能受惠于这一技术,例如对功耗更敏感的无人机、传感器等设备。
这一技术最初由麻省理工的科学家研发,Lightelligence就是为这项技术商业化而建立的公司。去年夏天,研究人员在Nature Photonics发表的论文,证明了光子电路的强大。
2018年1月的最后一周,Intel宣布了几项人事任命,其中Michael Mayberry博士将担任公司CTO(首席技术官),负责未来的产品研发和技术推进工作,立即生效。
Mayberry同时将继续担任Intel实验室的总负责人,这个机构目前的重点在量子计算、神经计算和半导体研发。
成绩方面,Mayberry从2005年开始就负责Intel的原料组件研发工作,为巨头寻找到了许多芯片生产的关键性材料,他本人拥有物理化学博士、化学硕士和数学学士学位。
考虑到Intel的酷睿x86架构很可能在近几年革新、制程进入10nm新节点、重新进军显卡领域还有以AI为依托的广阔领域,新CTO的担子一点都不轻。
2017年MLCC因缺货、价扬,成为涨势最猛的被动元器件;今年换成铝质电解电容和芯片电阻厂接棒争取涨价,虽然涨幅可能不如MLCC凶猛,但涨价趋势不变,其中芯片电阻已经两次调价,单次涨幅达三成,甚至更高。
2月1日,被动元件大厂国巨向客户发出涨价通知,针对中大尺寸厚膜芯片电阻与排阻涨价二至三成。
在国巨大中华区业务总经理陈佐铭具名向客户端发出涨价通知中,表示因多项上游材料价格持续攀升,和基板紧缺、人工薪资、环保成本、汇率等不利因素影响,将自2月5日起调涨EMS厂0402-2512的中大尺寸厚膜电阻价格,报价涨幅达二至三成。
事实上,这是国巨集团今年以来第二次调涨芯片电阻价格。在1月10日,国巨子公司国益发布贴片电阻售价调整公告函,公告函称:为因应汇率持续升值,原物料以及人工成本持续上涨等因素,经多方面的审慎思虑,决定从2018年1月10日开始,针对部分产品品项价格执行单价调整,各调涨+15%-+20%,占整体电阻份额约45%。
这也意味着,国巨今年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连续两次调涨芯片电阻价格,部分产品品项单价涨幅累计在+35%-+50%,涨幅达五成,甚至更高。
而除了国巨之外,今年以来,已经有多家宣布涨价的芯片电阻供应商,其中包括旺诠、光颉科技、丽智电子、国巨、华新科、厚声、风华高科均已发布电阻涨价消息。
其中风华高科将于2月5日开始对电阻涨价。日前,风华高科发布关于片式电阻器调价的通知,通知称由于进一年来国际大宗商品贵金属价格上涨,国内环保压力加大,各类原材料持续上涨,加之人工成本增加,公司运营成本压力不堪重负,因此对片式电阻器价格进行调涨,调价范围包括:RC/RS系列0402、0603、0805、1206规格常规阻值段,调价幅度是在目前销售价格基础上调升7%~13%,2018年2月5日开始生效执行。
通过综合涨价通知发现,涨价原因集中体现在环保加强、原材料价格上涨,其中环保关停对原材料价格及产能释放均产生了较大影响。
原材料方面,电阻上游原材料之一金属浆料钌(Ru)价格暴涨;电镀材料又缺又涨,据悉单价上涨幅度达20%;在电子元器件生产、运输、封装等环节所用到的薄型载带价格也随之上涨。
与此同时,受环保限排影响,占据电阻材料成本30%的陶瓷基板所需的钯金材料价格持续走升,陶瓷基板紧缺。
此外,今年电阻新产能放量不易,芯片电阻的设备交期达8~10个月,加上昆山地区限排,对昆山厂商造成了不小的生产压力,昆山现有旺诠、厚声、丽智电子三家电阻大厂均已经发布电阻涨价通知。市场预期,在国巨今年第二波涨价带动下,其他芯片电阻厂商可能再次跟进涨价。
据《经济日报》报道,近日传闻比特大陆将在台湾设点,并且开出了比一线IC设计大厂还高的薪水,挖角联发科、晨星、创意等大厂的ASIC及人工智能领域精英。
据此前报道,2017年比特大陆芯片销售额达到了惊人的143亿元人民币,仅次于华为海思,成为中国第二大的IC设计公司,为其芯片代工的台积电因此获得的营收超过15亿美元,这个数字已经超过海思麒麟970带来的收益。
营收方面,从供应链了解到,今年大陆封测业从比特大陆一家公司中就能获益30亿元人民币左右。目前世界三大矿机生产商比特大陆、嘉楠耘智和亿邦科技均诞生在国内,比特大陆和嘉楠耘智均有自己的挖矿芯片,由此看来,大陆封测企业从中获益还能更高。
此外据得到的消息,产业链预测比特大陆每月矿机产量在120万台,现在矿机交货时间已经排到三月份之后,市场火爆程度可见一斑。
除了矿机芯片外,今年初北京比特大陆科技有限公司在京召开发布会,宣布进入加速AI布局,推出旗下AI品牌“算丰”系列产品及未来发展战略。
GlobalFoundries(格芯)将于今年底开始量产7纳米芯片,首位客户是AMD。
外媒指出,AMD过去一年里技术一直在提升,当前的14纳米芯片性能表现已经击败了对手英特尔。根据该公司1月31日发布的财报显示,2017年营收同比增长25%达到了53.3亿美元,在新推出的Zen架构CPU和Vega架构显示卡的市场强烈需求下,AMD在2017年也终于达成由亏转盈的目标。AMD CEO Lisa Su强调,7纳米工艺对AMD相当重要,公司GPU及逻辑芯片都在积极向7纳米推进。
此前台积电已经宣布今年量产7纳米,客户预计将囊括苹果、高通等,而AMD的7纳米芯片,将同时交由两家代工厂制造。
随着企业和政府机构逐渐采用人工智能和(AI)、传感器和先进移动网络,小型和更强力的芯片需求将逐渐增加。新一代的7纳米制程,比起目前的用于高端芯片的14纳米制程处理速度更快、更强有力和更省电。Lisa Su表示,第2代Ryzen处理器虽然将采用12纳米LP制程来生产,今年4月正式出货。但是服务器等级的Eypc处理器,将为以7纳米制程的Zen2架构来生产,预计今年年底前正式对外发布。由于格芯要年底才能量产7纳米,所以该产品最快也要到2019年才能面市。
GPU方面,2018年Navi架构是看不到量产了,不过,采用7纳米制程的Vega架构的显卡则将会正式发布。市场预估,AMD可能会设计一个更大的Vega核心,毕竟7纳米制程可以明显降低功耗与发热状况,也可以大幅度缩小核心面积。在这样的情况下,把现有的Vega64核心规模再扩大,将是有可能的设计。
7纳米之后为5纳米,日前台积电已经开始动工全球首个5纳米晶圆厂,格芯方面也表示已经开始在为此做准,在生产线内引进EUV设备。
2015年和2016年席卷半导体行业的并购热潮在2017年显着放缓,但并购交易总额仍然处于高位,超过2013年的两倍。
2017年,半导体行业约24宗并购协议交易额达到277亿美元,尽管和2015年(1073亿美元)及2016年(998亿美元)比明显回落。2010-2015年芯片行业平均并购交易额126亿美元。
2017年两宗规模最大的并购交易占交易总额的87%。由于慢慢的变多的公司开始购买芯片业务以抵消终端应用增长缓慢的趋势,并将业务拓展到新市场。2015年的并购狂潮主要是由于物联网、可穿戴和智能化嵌入式电子产品的爆发。
随着收购目标数量的缩减和合并业务的发展,通过并购交易进行的行业整合在2017年减速。欧洲、美国和中国政府机构对并购交易的监管审查也放慢了大型半导体收购的步伐。2017年,只有两宗并购交易的价值超过10亿美元。2015年则有10宗半导体收购交易超过10亿美元,2016年超过10亿美元的并购交易有7宗。
两宗大规模并购推动2017年半导体行业平均并购交易额达到13亿美元,没有这两宗交易,平均并购交易额骤降至1.85亿美元。
Copyright © 2012-2020 鼎盛在线下载 版权所有 粤ICP备16110178号 | 网站地图 | 网站目录
地址: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西海二支工业南路 TEL:13928290078
电话:4008-327-669 邮箱:313932331@qq.com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