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侨胞的赤子丹心——记旧金山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前副会长吴卓潮先生(下)
来源:鼎盛在线下载 发布时间:2025-02-26 09:25:571945年生,1968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亚非语系(今北京外国语大学亚洲学院)柬埔寨语专业;1970年入伍,曾任陆军第40师步兵第120团排长、昆明军区翻译训练大队柬埔寨语教员、中国驻柬埔寨大使馆翻译、总参谋部情报部参谋、武官专职干部、中国驻柬埔寨全国最高委员会代表处(相当于大使馆)助理代表、中国驻老挝大使馆陆海空军武官等职,大校军衔,现已退休。
吴卓潮一家移居美国旧金山,经历了怎样的过程?还是听一听吴先生的亲自讲述吧:
我有一些亲人在美国,我们做梦都想着能早日一家团聚。1979年,我带着妻子和三个孩子,前往香港办理移民美国的手续。没想到在我们到达香港时,让我们办理有关手续的亲戚突然去世。直到1981年,我们一家五口才拿着用借来的钱买的机票,飞到了美国旧金山。
吴卓潮先生全家福前排:吴卓潮(右)、吴卓潮夫人(左);后排长子吴健迅(左二)、健迅太太(左三)、幼子吴健阳(左一)、长女吴丹虹(右二)与夫婿(右一)。(图源:作者提供)
我在国内是一个农业工程师,是国家干部,捧着“铁饭碗”。可是到了美国,这一切就全都变成零,甚至变为负数了,因为我还欠了别人的钱。
在亲戚家住下后,我马上出去找工作。很快,我就在一家烧腊店上班了。我很珍惜这份工作,每天起得特别早,有活就抢着干。但到第15天,我还是被解雇了,原因是我不小心把手指割破了,鲜血直流。因为这样的原因而失去工作,我多少有点不甘心,可是现实就是这样,我除了沮丧就是无奈。
不久,我找到一份当家庭清洁工的工作。老板是个白人,人很好。他知道我不懂英语,就用画图的办法来指导我工作。
语言不通,使我很难和美国人交流。我请儿子当我的老师,让他每天放学回来就教我英语。我工作认真,把雇主的家里里外外打扫得很干净,花木修剪得整齐又有生气,做的饭菜也合雇主的胃口,雇主很满意。
下班后,我还去附近的学校学英语,直到晚上10点多才回到自己家中,吃完晚饭后还要做功课。就这样,我的英语水平慢慢地好了起来,能和美国人进行一些简单的交流了。
后来,我又找到了一份工作——在商店里卖鱼,一干就是5年。在卖鱼店,我一如既往地勤恳工作,耐心向顾客解释鱼的特性、营养价值、烹调方法等,力求让每一个顾客都满意。在我的努力下,店里的生意越来越红火,老板赚了不少钱,我被提升为经理,工资也涨了。
这样的打工生涯在某一天突然结束了,也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那天,老板把我叫到他的面前,说我很有志气,在这里学到了不少东西,可以独立经营了。他准备把他的店交给我,我只需交租金就可以了。我和他签了转让合同,只花了600美元买了台收银机和一些工具,就开张营业了。就这样,我当上了老板。
多年的工作让我积累了经验。我摸清了市场行情,该何时进货、进多进少,我都能很好地安排。每天凌晨3时多,我就去批发店等着开门,力求我能第一个进去,挑到最好的鱼。
慢慢地,我领悟了做生意的要领,那就是:一是薄利多销,能让资金回笼快,鱼的价格也要优惠;二是热情服务;三是善待员工,加强管理。两年之后,我赚到了我的“第一桶金”,并拥有了自己的房子。
1993年,儿子担任经理的汽车零件公司老板有意出售公司,我一看机会来了,就当机立断买下了此公司。于是,我们开起了“父子店”。10多年来,我们父子起早摸黑,分工合作,把事业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2001年11月11日,中国外经贸部部长石广生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签字仪式上举杯庆贺。(图源:新华社)
2002年,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祖国的商品的价值便宜,品牌款式很多,深受美国人欢迎,我认识到新的商机又来了。于是,我和朋友合股创立了美中贸易公司。中国驻旧金山总领事馆商务参赞还为我们公司亲手写了牌匾。
为了购进物美价廉的商品,我亲自到广东各地考察,选购各种商品,最好能够降低中间环节,提高中国商品在美国市场的竞争力。美中贸易公司经营的商品多达上千种,从机电产品到手表、衣服、皮箱、鞋帽以及各种玩具,五花八门。公司聘用的职工能用多种语言和顾客交流,如英语、西班牙语、汉语等,有的还会粤语。
由于我的公司位于墨西哥和美国交界处,每到节假日,很多人都会前来买东西,生意红火。
吴卓潮先生不仅在事业上建树颇丰,也很注重照顾、关心、建设好自己的家庭,注重对子女的教育,使之成为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才。
他的女儿吴丹虹在旧金山州立大学毕业后,成为联邦财政部国税局税务审核部门主管。长子吴健迅在大学选读汽车商科,成为车行老板。次子吴健阳在旧金山州立大学攻读金融经济系,成为金融界的精英。
吴卓潮先生成功的背后离不开贤淑的妻子周小琼。夫人是他大学的同班同学,知识渊博。他们夫唱妇随,抚育儿女,同甘共苦,毫无怨言。周小琼曾开设制衣厂,当售货员,下班之后努力料理家务,管好家庭财政,让丈夫有更多的时间为社会工作。吴卓潮常说:“妻子是我创业成功的后盾,没有她,就没有我的今天!”
吴卓潮先生不仅是商界的佼佼者、侨领中的精英,而且在体育运动方面也有着不错的成绩。
吴先生自幼喜欢运动,从小学起就开始参加篮球、乒乓球、游泳等运动。他的篮球技术曾经获得县一级的奖励。
10岁左右他开始练习打乒乓球,放学后常因玩得开心而迟迟不愿回家吃饭。上中学时,在篮球、排球和乒乓球高手陈姓体育老师的指导下,他在几项球类运动上都取得了很大进步。上高中时,他担任了学校体育协会主席。在课余时间,他常去打乒乓球,还经常组织大小赛事。
上了大学,尽管学科较多,功课比较紧,但他仍然挤出时间打乒乓球。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县农业局工作。全局有100多人,大多数为青年学生,不少人喜欢打乒乓球。一次组织有20人参加的乒乓球比赛,经过激烈的单打循环赛,他大获全胜,夺得了第一名。
移民旧金山后,他也没放弃对乒乓球运动的热爱。当时,他一家五口租了一间楼下车房作为住所。在这里居住的5年中,他把家中一张75×150厘米的餐台变成了乒乓球台,两块砖头加一根扫把柄就成了球网。全家五个人轮流上场,玩得很开心,身体得到了锻炼,还提高了乒乓球技术。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买了一套房子,把楼下的车房改成了乒乓球室,添置了一张乒乓球台,全家人更是玩得不亦乐乎。他经常邀请友人及孩子的同学来打球。数年后,由于车房装修,才将乒乓球台送给了朋友,而他仍然时不时地到朋友家去打球。
2011年7月1日,世界冠军张怡宁(左)、刘国正(右)与美国乒乓球运动员合影留念。(图源:新华社)
2011年,以蔡振华为团长,由梁戈亮和邓亚萍等名将组成的中国男女乒乓球队到旧金山进行乒乓球表演赛,美国华商总会全程接待了他们。大家一起聚会联欢合影留念,这是一次难得的乒乓球缘分。
1971年4月13日,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举行欢迎仪式,欢迎前来中国进行访问的美国乒乓球代表团。中美两国乒乓球运动员在北京首都体育馆进行了友谊比赛。(图源:新华社)
1971年4月10日,美国乒乓球代表团和一小批美国新闻记者应中国邀请抵达北京,成为自1949年以来第一批获准进入中国境内的美国人。此举对中美关系的突破产生了影响,被誉为“小球推动大球”。这个快速旋转变幻莫测的“中国国球”,打开了中美外交关系的大门,它是改变世界格局的功臣之球。
1972年4月中国乒乓球代表团访美期间,受到美国人民的热烈欢迎。图为美国观众和庄则栋团长握手致意。(图源:新华社)
1972年,以庄则栋、徐寅生、李富荣等名将组成的中国乒乓球队应邀到美国访问。当时,美国华人社团动员了大批人员到现场观看这场世纪性乒乓球大赛,人们的兴奋心情难以言表。中国乒乓球的竞技水平在世界上长盛不衰,大大激发了中国人和海外华人练习打乒乓球的热情。
2025年4月10日是中美乒乓球外交54周年纪念日,吴先生希望中美两国继续开展各项体育交流活动,造福两国人民,为世界带来和平。
70多年来,乒乓球一直伴随着吴先生健康快乐的人生,结下了深深的缘分和深厚的感情。80岁退休之后,他依然对乒乓球运动情有独钟。他参加了两三个乒乓球俱乐部,坚持风雨无阻地打乒乓球,通常每周打球2-3次,最多时打4-5次,每次打2个小时左右。
对于打乒乓球的益处,吴先生有着深刻的体会和感悟。他表示,乒乓球是一项全身运动,会增强人体各个器官的功能。要把一个直径只有38毫米或40毫米的小球奋力打出100多转/秒的飞旋速度,就必须做到眼快、手快、脚快和脑子反应快,能够训练神经系统的协调作用。
如果从青少年时期开始做乒乓球运动,就会有益于智力的发育成长,促进大脑的反应能力。同样,对老年人来说,乒乓球运动也能促进大脑机能,防止脑力衰退,甚至减少患老年痴呆症的几率。
另一方面,乒乓球属于激烈运动,会加速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而流汗,会排除体内有毒物质。打球时眼球快速转动,有益于视力保健,腿部腰部的扭动活动了关节,可预防腰椎骨节病和关节炎的发生,经常运动能增强肺活量,提高肺功能。
长年累月坚持不懈地打乒乓球,吴老先生练就了钢筋铁骨。如今,年届米寿的吴老先生耳聪目明,看报纸和手机从不戴眼镜。他反应敏捷、思维清晰、精力充沛,写文章有条有理;他身躯挺拔,可以背上旅行包满山跑。
在2025年旧金山华人社区老人活动中心举行的春节联欢活动上,他把狮头舞得虎虎生风,有着使不完的劲,绝对没老态龙钟的感觉。年轻人把他从狮头换下来,他仍然余兴未消,又舞起了狮尾。
打乒乓球令人身心愉悦,容易结交朋友。乒乓球运动场秩序好,球员风格高。在这种环境中,大家相处久了,自然会成为朋友,成为知己。正是在这样的乒乓球运动中,吴先生遇到了黄立忠,而且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成为知心朋友。
2018年,黄立忠获旧金山社区老人活动中心乒乓球中级组团体赛第一名。(图源:作者提供)
黄立忠是1971-1974年我在昆明军区翻译训练大队培养的柬埔寨语学员。毕业后,他的经历颇具传奇色彩:
他在昆明当过工人,开过推土机;在北京为柬埔寨来华访问的代表团当过翻译;在北京外文出版社做过柬埔寨文翻译出版工作;曾经到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学习英语;曾在北京外文出版社担任外事办公室主任科员(正科级),主要负责外国专家的聘请和管理及外事活动,每年国庆节都组织、陪同来华工作的各国专家到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等国家领导人举行的国庆招待会,参加过在广场的阅兵观礼;担任过中国外文局《编译参考》杂志编辑部编辑和英文翻译(副处级),发表过多篇有社会影响的翻译文章,刊登在杂志头版头条;在广东中外合资公司、全国500强企业之一的江门益胜浮法玻璃有限公司担任过英语翻译、董事长秘书和总经理办公室主任;在柬埔寨首都金边市柬埔寨皇家车辆制造有限公司担任过副总经理和翻译;在“两伊”战争打得最激烈的时候,他还被建设部借调到伊拉克为国际工程当过翻译……
2008年,56岁的黄立忠和夫人、儿子作为华侨亲属移民到美国旧金山定居。他通过考核面试,被招聘到旧金山市安老处营养部办公室做文秘工作。63岁时,他因安老处精简机构、裁减员工而被辞退。64岁时他再就业,受聘于市中心一家物业公司,负责接待访客和监控办公大楼的安全,直到70岁退休。
黄立忠是一位乒乓球运动爱好者。他在初到美国时,两次找到工作,都是受益于打乒乓球时结识的朋友大力帮助。也是通过打乒乓球活动,他结识了侨领吴卓潮先生,成为忘年之交。
最近,黄立忠向我介绍了吴卓潮先生的经历,并给我推荐了一些有关吴先生的事迹材料。在了解到吴先生的生平事迹后,我对先生的心路历程有了很多理解,对先生的尊敬和钦佩之情油然而生。
通过黄立忠征得吴先生同意后,我决定撰写这篇介绍吴先生的文章,把他在海外“负数”起家奋勇打拼的经历、爱国爱乡服务侨胞的赤子丹心和对“中国国球”情有独钟的日常生活,介绍给我们国内对海外华侨华人知之甚少的读者,让“海内”同胞们通过吴先生的事迹了解爱国侨胞对祖国建设做出的重要贡献,增加对海外侨胞的感性知识,拉近与华侨华人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