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的兴衰、专业的变迁以及就业趋势背后的逻辑是产业变化
来源:鼎盛在线下载 发布时间:2024-11-01 05:18:40未来10到20年中国有哪些产业将大规模发展?中国的产业体系将如何调整?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哪些产业将提供最多的就业岗位和最优质的就业岗位?哪些专业的毕业生最受欢迎?
要准确的预知未来中国产业规模的发展和产业体系调整就必须理解过去70年中国产业规模的发展和产业体系变迁,以及产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中国大学的发展、专业的兴衰和就业的趋势。
产业结构指的是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各自在一国GDP总值中的占比,什么又是一产二产三产呢?第一产业指农林牧渔业,简称为农业;第二产业指工业,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采掘业,第二制造业,包括轻工业重工业,这是工业中占比最大的一部分,咱们吃穿用行很多东西离不开制造业,路上跑的,天上飞的都靠制造业;第三是建筑业。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以外所有的产业都叫第三产业,简称服务业,包含批发零售、交通运输、仓储、邮政、物流、住宿餐饮、金融、信息服务、房地产开发等等。
总的来看,第一产业占比越来越低,从最早的一半以上到现在占比只有百分之七;第二产业建国后占比迅速上升,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增速更快,一直到2013年达到特殊的比例后开始慢慢地下降;第三产业占比稳步增长,2013年首次超越第二产业成为三大产业中占比最高的产业。
1953年GDP总值683亿,第一产业农业占据了半壁江山,总计343亿,二产较低,只有140多亿,一产›三产›二产。
1953年时中国是一个一穷二白的国家,彻底的农业国,所以下决心从1956年开始搞工业化搞现代化,苏联援助建设156个项目,一直发展到1978年的时候初步建立工业门类体系,为改革开放奠定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
1978年到2000年这22年是中国工业发展最重要的二十年,工业产值从1674亿增加到4.26万亿,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
2000年左右第三产业开始发力,2013年是分水岭,自此,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占比最大产业,一直发展到2019年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已达到50%以上,比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之和还多。
二产增长到某些特定的程度后比例开始下降,这是二产内部结构调整的必然结果,二产中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源密集型产业、初加工产业、技术上的含金量低、附加值低的产业相继转移到东南亚、南亚、北非、拉美等区域。
发展到今天最好的中国大学几乎源于这一时期的高等教育布局,有工业的地方一定部署了相应的大学,且实力不菲,比如工业化和城市化最早发展起来的东北区域,工业发达,工科大学也实力强劲,从北到南,布局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军工学院、哈尔滨理工大学、东北工学院、吉林工业大学、大连工学院等。
西安、重庆、成都西部金三角区域是当年三线建设的重点区域,这个区域几乎集中了中西部最好的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重庆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四川大学等等大学的发展成长和三线建设时国家对西部金三角高校重点布局是分不开的。
进入新世纪后,广东、江苏成为中国经济体量最大的两个省,产业最为发达的两个省,随着产业的发展,深圳、苏州、无锡等城市迅速崛起,但是这些城市原本并没有太多优质的大学,为了改变高等教育荒漠化的劣势,这几个城市想尽各种办法兴办大学,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吸引世界知名大学设立分校、设立研究院,比如苏州吸引新加坡国立大学设立研究院;
2、吸引国内知名高校设立研究院、研究生院、分校,吸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东南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设立研究院,吸引山东大学、南京大学设立研究生院,吸引中国人民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设立校区;
3、吸引国际知名高校兴办中外合作大学,吸引国际知名大学和国内知名大学联合开办大学。比如西交利物浦大学等。
可以说苏州为了使其高等教育和经济发展、产业高质量发展相匹配,能用的招数和手段都使上了,当然能这么做还是因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巨大优势对国际国内知名大学有着非常大的吸引力,对学生也有足够的诱惑力,没有谁会拒绝在一所知名城市读大学,然后在这座城市谋得一份好职业,过上一份好生活。
深圳在兴办大学上的猛劲国内没有一点一座城市可以相提并论,不论是重金挖院士、挖杰青,还是书记市长亲自出面引高校落户,力度之大、步子之大、速度之快,史无前例。
而近年产业高质量发展落后的东北区域和西北区域,不少大学的发展举步维艰,比如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本部、兰州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等。兰州大学近年流失的人才可以轻而易举的再办一所兰州大学。
哈工大为了能跟上产业发展的步伐,走出了一条新的路子,在威海和深圳办校区,才有幸躲过了因所在区域产业发展不给力影响办学质量下降的厄运,但东北区域西北区域其它很多高校就没这么幸运了。
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制造业迅猛发展时期也是中国相关大学发展最快的时期,而后当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制造业开始向东南亚、拉丁美洲、非洲国家转移时,这一类大学更名成风,因为不更名这些大学有很大的可能性从中国大学名录中彻底消失。
目前国内最多的科技大学和理工大学,大多源自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煤炭大学、矿业大学、钢铁大学、冶金大学、纺织大学更名而来。
这些学校更名为科技大学和理工大学后,就能申请设置一些新兴的专业,比如计算机、人工智能、机器人、物联网工程等等,慢慢减少甚至撤销那些社会需求量逐渐萎缩的传统专业。
比如成都理工大学,这所大学的更名和发展足以在中国大学更名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本是成都地质学院,1993年更名为成都理工学院,就此搭上飞速列车,超常规发展,一个地质高校,却相继发展出了传播艺术学院、旅游与城乡规划学业、法学院、体育学院,这些学院也从本科授予权开始,慢慢地发展到拿硕点的拿硕点,拿博点的拿博点,牛叉点的本、硕、博学位授予权都拿下。
随着改革开放,中国制造业突飞猛进,一夜之间,遍地厂矿企业,但凡开厂就赚钱
IT的从业人员,什么都没做,因为风口来了,瞬间从供大于求,变成了供不应求,一年跳二次槽,跳一次槽工资翻一倍的神话,也就只有最近几年的IT人敢说了,别的行业的人哪敢说这种话。
未来10-20年,想踏入一个快速的提升的行业,就得提前储备这个行业所需要的专业相关知识,这也是2020年高考学子选专业一定得面临的问题。
那往后十到二十年中国经济改革下产业规模和产业体系的走势大概什么样呢?趋势已经足够明朗,咱们下篇文章揭晓。